危险点就是指在作业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场所、部位、地点、设备或行为等。危险点预控就是在作业前,通过一定的途径,对作业中可能引发事故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止由于人为失误而造成的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的一种方法。它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新时期预防事故、保证安全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危险点预控可以取得下列几方面的作用:
(1) 增强作业人员 对现实存在的 危险点的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 有效地防止作业人员随机或不自觉的行动而导致违章作业;
(3) 弥补由于技术业务不精、作业流程不熟悉等人员素质问题而引发事故的不足;
(4) 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进一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1 危险点分类
危险点一般可分成2大类:静态危险点和动态危险点。
1.1 静态危险点
一般作业环境和设备系统方面存在的危险点多属此类。这类危险点大多是由于设计不完善或制造和安装检修质量不良造成的,比较明显直观,不整改无法消除,并对施工作业产生长期的影响。如工作场所照 明不足, 楼梯、平台防护装置不完善,SF6开关室或有毒有害物质工作间通风不符合要求,高压电气设备安全距离不够等。
1.2 动态危险点
一般行为方面的危险点多属此类。这类危险点一般不够明显,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外部条件的变化才出现。如在施工中需要改变安全措施,致使工作人员短时间失去防护;在倒闸操作中突然改变了原系统运行方式,导致无法再按原顺序继续操作;在工作中发现有的工作人员身体不适或由于种种原因情绪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已不适合当前工作;预防性试验或定期检验中发现的,对人身或设备安全可能造成危害的问题等。
2 危险点的捕捉
2.1 从作业环境方面捕捉危险点如在进入SF6开关室内工作前,考虑开关设备有无泄漏和通风情况是否良好;在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进行动火工作前,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善;在高处工作时检查梯子、平台的防护设备是否齐全,平台允许荷重能否满足施工要求等。
2.2 从设备系统和工器具方面捕捉危险点如在进行起重工作前,检查起重设备(如汽车吊)和起重工器具是否经过定期检验合格;在易燃物质或有毒有害物质可能泄漏的场所工作前,检查空气浓度是否超标;在施工现场接临时电源前,检查配电箱有无漏电、触保器和接地系统是否良好等。
2.3 从作业中捕捉危险点
如在开工前了解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是否适合当前的工作,分析设备系统有可能失去保护或工作人员防护措施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3 危险点预控的基本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危险点的预控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做到准确、完整、及时、可靠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3.1 对静态危险点的预控方法
一般静态危险点是固有的、长期存在,不采取彻底的更改措施是无法消除的,对作业人员的威胁是永久性的。所以必须尽最大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危险点,同时兼顾现实可能性和经济性,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3.1.1 彻底根除危险点
对基建改造工程,要从设计、选型、制造、安装、验收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从根本上避免危险点的产生。对于已经存在的危险点应结合大修进行技术改造,彻底消除。如有的老旧变电设备,安全距离不合格,防误闭锁装置不完善,必须进行改造,更换设备,加装微机防误装置等。
3.1.2 将危险点隔离
对于一些无法消除的危险点,可采用设置现场警告牌、加装围栏或隔离档板等,从空间上将危险点隔离开来。如在10 kV开关柜上面加装隔离封板,防止工作人员作业时误碰带电母线等。
3.1.3 强化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
对于无法隔离的危险点,可从加强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着手加以解决。如在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的场所工作时,除了增加必要的通风设施外,工作人员都应戴防毒面具和呼吸器;对登高作业需要从无护笼的钢直梯攀登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使用安全带等。
3.1.4 采取补充安全措施消除危险点
对于一些短时间尚未改造和消除的危险点,在开工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如施工现场照明不足,应加装临时照明设施;通风不良,应增加临时通风设施;施工电源没有漏电保护,可采用带有漏电保安器的接线盘等。
3.1.5 采取更可靠的安全措施使危险点在施工时不存在危险性
对于一些从技术上难以改造或从经济上考虑不值得改造的危险点,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加以防范。如线路停电作业,对同杆架设和交叉跨跃的带电线路,可采取停电的措施或其他防止触电的可靠措施等。
3.2 对动态危险点的预控方法
由于动态危险点往往带有隐蔽性和随机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外部条件变化才出现,因此在开工前应深入分析和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全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防止危险点的产生。一般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加以预控。
3.2.1 合理安排有关人员的工作
防止由于人员分配不当,在施工中产生危险点。如对于技术比较复杂或难度较大的工作必须由能胜任的人员担任,对出现过习惯性违章的人员应加强监护;对有危险的工作,除了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外,还必须由有经验的职工带领和监护,严禁临时工参与此类工作;对体质不适或精神状态不佳的人员,适当安排从事比较简单的工作或暂停其工作等。
3.2.2 防止误动设备或接触带电设备
根据施工需要,调整或改变设备系统的运行方式,防止因工作人员靠近或接触运行设施,造成误动设备或触电事故。对无法改变运行方式的设备,应采取严密的封闭措施,使工作人员无法靠近或接触运行设备。如在开关室过道上更换照明灯时,应考虑万一人在梯子上站立不稳而倒在带电母线上的后果,必要时应将相关母线停役;有些二次系统上的工作,如校验或更换保护装置,需要倒换或停用CT、PT或直流电源,必须考虑对其它运行设备(如母线保护等)的影响,若可能造成误动或拒动,必须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加以防止。
3.2.3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措施
对 在施工 或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工作人员行为不当的危险点必须从强化安全措施着手加以防止。从多年来的教训可以看出,许多事故是由于工作人员习惯性违章造成的,因此应结合本单位习惯性违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严密的安全措施。如为了防止用户倒送电事故,除了要求多电源或有自备发电机的用户必须装设可靠的联锁装置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停送电管理制度,在对用户停电作业前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为了防止误登带电杆塔、误入带电间隔,防止在邻近带电设备工作时造成触电事故,防止运行人员在倒闸操作时误拉合开关、带电挂接地线、带接地线合刀闸或强送电,在作业时必须有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监护。
4 危险点预控的基本原则
由于危险点的特殊性,其预控必须遵循下列一些基本原则。
4.1 闭环控制原则
查找发现危险点不是目的,其目的是最终消灭或控制危险点。所以危险点预控工作必须从源头抓起,要从设计、制造、订货、安装、调试、检修、运行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对运行中发现的固有危险点要通过设备大修改造及时加以消除,并将信息反馈给设计或制造单位,防止危险点的重复产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危险点。
4.2 动态控制原则
危险点不应局限在人身安全方面,应该做到人身和设备安全并重。危险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静态危险点,在此时是危险点,在彼时不一定是危险点;有的此时不是危险点,在彼时由于条件的变化可能成为危险点。动态危险点更是如此。所以对危险点的控制应是动态的。应该不断调整预控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危险点的变化规律及时加以捕捉,适时适地准确进行预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3 分层控制原则
危险点有 大小、轻 重、缓急之分,而且控制难度也不一样,所以对预控工作应分层次,对单位、部门、班组、个人应分别明确预控重点和落实责任,达到各有侧重、层层把关,形成严密的预控网络。如在开工前要求施工单位对作业环境和有关设备系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讨论提出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点和预控措施(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分别送车间、安监和生技部门审核批准等。
5 危险点预控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危险点预控应与严格贯彻规程制度相区别
规程制度是作业人员的工作准则,有的还是前人血的教训的总结(如《安规》),每个人必须严格遵守。虽然现场规程中(包括安全工作规程、运行规程、检修检验规程和管理制度等),绝大部分规定都与安全有关,但结合各个单位各个时期的人员素质、安全思想水平和设备状况等,可能引发事故的与规程制度有关的危险点不会很多。而一套规程制度条文数以千计,如果把执行每一条规程制度都当成是危险点,要求作业人员都加以预控,实际上就是轻重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现场作业人员反而搞不清楚哪些是当前必须控制的真正的危险点。
5.2 危险点预控应与加强规范管理相区别
危险点预控是 根据施 工和操作中可能引发事故的问题提出的,方向明确、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与 技术管理中要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同,前者是点上的工作,后者是面上的工作,应区别对待。例如倒闸操作十二步是防止误操作的管理规范,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但不能把它作为倒闸操作普遍危险点来对待,否则容易造成操作人员心理负担过大,反而容易引起误操作,面面俱到的预控反而削弱了危险点预控的作用。
5.3 危险点预控应与设备缺陷管理相区别
危险点预控的重点是防止人为失误而引起的事故。设备发生缺陷时,大多数情况下仍能继续运行。设备缺陷一般分为紧急、重要和一般3大类。只有那些紧急缺陷和主设备的重要缺陷才能纳入危险点预控 范畴,其他一般缺陷或对经济效益有影响的缺陷,都属于生产技术管理范围,两者不能混淆。
5.4 危险点预控只是消灭事故的一种措施,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基础工作,如建立健全现场规程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设备大小修、更改工程、生产培训、安全性评价等,都是保证安全生产必须做好的工作。 (陶鸿飞)
上一篇: 热负荷自动控制系统的改进
下一篇: 接地和接零相比较有哪些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