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行安全管理体系的意义
我国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条件,我国已初步建立健全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国际标准化在我国成功实施后,为企业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提供了经验性的保证条件。我国已于1999年10月颁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
1.1 符合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的要求
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讲话的重要体现;更重要的是符合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尤其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头等重要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1.2 建立管理体系是实施西部经济发展的前提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国际通用的最新安全管理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一些对外贸易较多的企业,以及对外投资、投标的企业,需要取得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才能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境内的合资、外资等企业也希望取得中国政府认可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以满足法规的要求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加之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西部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安全管理也明显滞后于中东部地区。众所周知,安全就是效益,就是企业的形象和招牌,西部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安全管理首当其冲就必须上台阶上档次--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必不可少。
1.3 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预防事故的有效途径
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安全生产管理从传统的经验型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具体体现,是培养、锻炼和提高安全管理队伍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它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职业安全卫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机制。体系的各要素都是围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的,体系建成后,它将原有的分散的各种设备的安全检查、作业环境的安全检查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检查纳入了统一的安全评估体系,从运行体制上有效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1.4 有利于社会监督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有资质的中介组织对该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这有利于加大政府及社会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改变原来由政府单一对企业监督的局面。这种监督可以促进企业以法律法规为最低要求,通过系统化的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水平。
2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内涵
2.1 职业安全卫生方针
职业安全卫生方针阐明了整体职业安全卫生目标和职业安全卫生绩效的承诺,体现了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原则,体现了企业实现风险控制的总体职业安全卫生目标。
2.2 计划
危害辩识、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计划是企业通过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运行,实行风险控制的开端。
法律及法规要求:企业保存的法律法规应是最新的,并应将其要求传达给全体员工及其它相关方。它为企业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实现良好的职业安全卫生绩效,指明了基本的行为准则。
目标:企业在建立和评审职业安全卫生目标时,应考虑法律和法规要求、自身职业安全卫生危害和危险的特点,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并应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方针。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案是企业降低其职业安全卫生风险,实现职业安全卫生绩效的途径和保证。
2.3 实施与运行
机构和职责:企业内各岗位人员的作用、职责和权限应予以界定和文件化,所有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都应该表明其对职业安全卫生绩效持续改进的承诺。这是企业成功运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根本保证。
意识和能力:全体员工应具备完成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任务的能力,企业应对全体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并对其能力进行鉴定。
协商与交流:企业保持与内部员工和相关方的职业安全卫生信息交流,是确保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文件和资料控制:企业对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实行必要的文件化及对文件进行控制,是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运行控制:企业应确定控制危险和相关因素的运行程序和活动,并对这些活动与维护工作加以规划,使之更加符合要求。
应急预案与响应: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计划和程序,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作出应急预案与响应,以预防、减少疾病和伤害。
2.4 检查与纠正措施
绩效测量和监测:企业对其职业安全卫生行为要保持经常化的监测,包括遵守法规、实现目标等情况的监测。
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企业对于所产生的事故、事件、不符合要及时纠正,并采取预防措施。任何消除实际和潜在不符合原因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危险相适应。
记录和记录管理:企业应建立和保持程序,用来标识、保存和处理职业安全卫生记录以及审核和评审结果,记录应标识明确,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妥善保存,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审核:其目的是检查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否做到正确实施和保持,它为进一步改进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提供了依据。
2.5 管理评审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定期对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行评审,管理评审过程中应确保收集到必需的信息资料,供管理者进行评价。管理评审的目的是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3.1 政府应积极倡导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不光是企业行为,也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针对全国重特大事故呈上升的势头,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尽快拿出具体措施、计划,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骨干企业和事故频发、危险性较高的企业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引导,促使企业尽快把该体系建立起来。对这三类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不能仅局限于自愿原则,政府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引导企业进行认证。这样才能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2 注重管理体系配套制度建设
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诸多制度确立的同时,必须重点抓好两项基础工作:一是尽快制定出台《职业安全卫生法》使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步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只有运用法律的手段,才能根本改变当前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职能交叉、责任不明和监管缺位、无人负责的突出问题,从而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要加快注册安全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国家及主管部门应总结吸收广东、江苏和大连等省市推行的主任安全工程师制度的经验,抓紧制定出台《注册安全师执业资格暂行规定》,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其安全专业人员步入规范管理的轨道,从制度上确保安全工作的稳定性。
3.3 安全科普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最新的安全管理模式离不开舆论监督、媒体宣传,安全科普媒体的宗旨就是以防灾减灾为目的,指导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宣传先进经验,传播安全科普知识,提高国人安全意识。然而,近几年,这些安全科普媒体步履维艰,并在不断锐减。如1999年8月指导全国安全生产的报纸《安全生产报》停刊,改成《XXX足球报》;2000年6月27日中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防灾减灾的报纸《中国减灾报》因多种原因而停刊;近日,以服务安全为宗旨的《警钟长鸣报》也宣布于2001停刊。这些安全生产资料媒体的“劫难”意味着什么?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是媒体,可能还要付出更多的血的代价,安全工作者们无不为此而感到担忧,这不能不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3.4 加大管理体系建立前的人员培训力度
当企业最高管理者决定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后,通常需成立一个工作组。工作组的任务就是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其成员来自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工作组在开展工作前,应接受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熟悉体系的内容及建立步骤等,同时,体系运行需要的内审员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
3.5 管理体系应结合现有的管理基础
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企业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改善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行为,达到持续改进目的的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它不能脱离企业原有的管理基础,而是在标准的框架内,充分结合企业原有的管理基础,如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资源等,进而形成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
3.6 管理体系应充分反映企业的特点
根据企业的规模、性质等条件,企业建立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会有较大的差异。企业要根据标准所提供的结构框架,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建立和运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更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实施标准的要求,做到切实可行。应注意,即使规模、性质相类似的企业在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时也不能相互照搬。
3.7 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运行是一个依据体系标准中各要素中所规定职业安全卫生方针、计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及管理评审等环节实施,并且随着科技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员工职业安全卫生意识的提高等不断地改进、补充和完善并呈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每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就需要制定新的职业安全卫生目标和新的实施方案,调整相关要素的功能,使原有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达到一个新的运行状态。
3.8 与其它管理体系的结合
目前许多大中型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按照ISO14000标准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与ISO14000标准具有相同的运行结构模式,已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企业,在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时,可以借鉴建立上述体系的思路。同时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在内容上有更多的交叉,要注意二者有机的结合,避免出现矛盾和盲区。(张 凯 李跃林)
我国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条件,我国已初步建立健全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国际标准化在我国成功实施后,为企业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提供了经验性的保证条件。我国已于1999年10月颁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
1.1 符合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的要求
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讲话的重要体现;更重要的是符合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尤其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头等重要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1.2 建立管理体系是实施西部经济发展的前提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国际通用的最新安全管理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一些对外贸易较多的企业,以及对外投资、投标的企业,需要取得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才能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境内的合资、外资等企业也希望取得中国政府认可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以满足法规的要求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加之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西部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安全管理也明显滞后于中东部地区。众所周知,安全就是效益,就是企业的形象和招牌,西部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安全管理首当其冲就必须上台阶上档次--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必不可少。
1.3 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预防事故的有效途径
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安全生产管理从传统的经验型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具体体现,是培养、锻炼和提高安全管理队伍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它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职业安全卫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机制。体系的各要素都是围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的,体系建成后,它将原有的分散的各种设备的安全检查、作业环境的安全检查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检查纳入了统一的安全评估体系,从运行体制上有效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1.4 有利于社会监督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有资质的中介组织对该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这有利于加大政府及社会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改变原来由政府单一对企业监督的局面。这种监督可以促进企业以法律法规为最低要求,通过系统化的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水平。
2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内涵
2.1 职业安全卫生方针
职业安全卫生方针阐明了整体职业安全卫生目标和职业安全卫生绩效的承诺,体现了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原则,体现了企业实现风险控制的总体职业安全卫生目标。
2.2 计划
危害辩识、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计划是企业通过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运行,实行风险控制的开端。
法律及法规要求:企业保存的法律法规应是最新的,并应将其要求传达给全体员工及其它相关方。它为企业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实现良好的职业安全卫生绩效,指明了基本的行为准则。
目标:企业在建立和评审职业安全卫生目标时,应考虑法律和法规要求、自身职业安全卫生危害和危险的特点,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并应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方针。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案是企业降低其职业安全卫生风险,实现职业安全卫生绩效的途径和保证。
2.3 实施与运行
机构和职责:企业内各岗位人员的作用、职责和权限应予以界定和文件化,所有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都应该表明其对职业安全卫生绩效持续改进的承诺。这是企业成功运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根本保证。
意识和能力:全体员工应具备完成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任务的能力,企业应对全体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并对其能力进行鉴定。
协商与交流:企业保持与内部员工和相关方的职业安全卫生信息交流,是确保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文件和资料控制:企业对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实行必要的文件化及对文件进行控制,是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运行控制:企业应确定控制危险和相关因素的运行程序和活动,并对这些活动与维护工作加以规划,使之更加符合要求。
应急预案与响应: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计划和程序,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作出应急预案与响应,以预防、减少疾病和伤害。
2.4 检查与纠正措施
绩效测量和监测:企业对其职业安全卫生行为要保持经常化的监测,包括遵守法规、实现目标等情况的监测。
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企业对于所产生的事故、事件、不符合要及时纠正,并采取预防措施。任何消除实际和潜在不符合原因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危险相适应。
记录和记录管理:企业应建立和保持程序,用来标识、保存和处理职业安全卫生记录以及审核和评审结果,记录应标识明确,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妥善保存,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审核:其目的是检查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否做到正确实施和保持,它为进一步改进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提供了依据。
2.5 管理评审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定期对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行评审,管理评审过程中应确保收集到必需的信息资料,供管理者进行评价。管理评审的目的是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3.1 政府应积极倡导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不光是企业行为,也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针对全国重特大事故呈上升的势头,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尽快拿出具体措施、计划,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骨干企业和事故频发、危险性较高的企业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引导,促使企业尽快把该体系建立起来。对这三类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不能仅局限于自愿原则,政府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引导企业进行认证。这样才能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2 注重管理体系配套制度建设
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诸多制度确立的同时,必须重点抓好两项基础工作:一是尽快制定出台《职业安全卫生法》使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步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只有运用法律的手段,才能根本改变当前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职能交叉、责任不明和监管缺位、无人负责的突出问题,从而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要加快注册安全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国家及主管部门应总结吸收广东、江苏和大连等省市推行的主任安全工程师制度的经验,抓紧制定出台《注册安全师执业资格暂行规定》,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其安全专业人员步入规范管理的轨道,从制度上确保安全工作的稳定性。
3.3 安全科普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最新的安全管理模式离不开舆论监督、媒体宣传,安全科普媒体的宗旨就是以防灾减灾为目的,指导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宣传先进经验,传播安全科普知识,提高国人安全意识。然而,近几年,这些安全科普媒体步履维艰,并在不断锐减。如1999年8月指导全国安全生产的报纸《安全生产报》停刊,改成《XXX足球报》;2000年6月27日中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防灾减灾的报纸《中国减灾报》因多种原因而停刊;近日,以服务安全为宗旨的《警钟长鸣报》也宣布于2001停刊。这些安全生产资料媒体的“劫难”意味着什么?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是媒体,可能还要付出更多的血的代价,安全工作者们无不为此而感到担忧,这不能不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3.4 加大管理体系建立前的人员培训力度
当企业最高管理者决定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后,通常需成立一个工作组。工作组的任务就是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其成员来自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工作组在开展工作前,应接受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熟悉体系的内容及建立步骤等,同时,体系运行需要的内审员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
3.5 管理体系应结合现有的管理基础
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企业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改善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行为,达到持续改进目的的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它不能脱离企业原有的管理基础,而是在标准的框架内,充分结合企业原有的管理基础,如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资源等,进而形成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
3.6 管理体系应充分反映企业的特点
根据企业的规模、性质等条件,企业建立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会有较大的差异。企业要根据标准所提供的结构框架,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建立和运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更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实施标准的要求,做到切实可行。应注意,即使规模、性质相类似的企业在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时也不能相互照搬。
3.7 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运行是一个依据体系标准中各要素中所规定职业安全卫生方针、计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及管理评审等环节实施,并且随着科技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员工职业安全卫生意识的提高等不断地改进、补充和完善并呈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每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就需要制定新的职业安全卫生目标和新的实施方案,调整相关要素的功能,使原有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达到一个新的运行状态。
3.8 与其它管理体系的结合
目前许多大中型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按照ISO14000标准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与ISO14000标准具有相同的运行结构模式,已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企业,在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时,可以借鉴建立上述体系的思路。同时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在内容上有更多的交叉,要注意二者有机的结合,避免出现矛盾和盲区。(张 凯 李跃林)
上一篇: 搞好安全信息管理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下一篇: 安全卫生计划书的编制